3.4.1装置内电器元件固定牢固,不应有晃动现象,安装的电器梁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3.4.3 安装后的手动或自动操作的电器元件,物理运动结构不应产生误动作、卡阻、失灵等现象,操作便捷,灵活。
3.4.4 刀开关触头部分调整完后应恢复产品的出厂要求(刀开关触头部分应涂轻质润滑油)。
3.3.2 装置内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母线(PE)或接零母线(PEN)并联连接,原则上一个端子接一根线): 金属软管不能用作保护导体。
4.3.15 每根导线两端应按电路图或接线图做标记,采用白色异型塑料管。使用上的要求如下规定:
c) 标记的识读方向、从上向下、从左向右、必须靠近导线 接线 辅助回路导线的连接点应牢固、可靠、接触面良好、无虚接、不允许压在导线绝缘皮上及松动等现象,应具有防松措施,导线长度要留有一定余量,以便更改。
4.4.4 辅助回路采用BVR导线连接时一律采用冷压接线片,冷压接线端子压接时一定要使用相应的专用工具冷压钳。在辅助回路中使用UT接线片,应避免接线脱落;尽量使用管状、OT、IT接线
3.2.4 装配电器元件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安装条件,对于可能会产生飞弧的元件,要充分保证电器元件的飞弧距离,不得随意改小尺寸。
3.2.5 在低压成套设备装配时,须手动操作的电器元件应安装在易于操作的高度上,其中心线 螺栓与安装孔的配合尺寸
3.2.10 装置内不接线的电器元件上的紧固件也应拧紧,不应有松动及遗漏螺栓的现象。
3.2.11 刀开关的接触部位应同期分、合、合闸时操作手柄不允许有机械应力现象出现,并且应到位准确(合闸瞬间,合闸到位、及分闸的瞬间应同步到位)
紧急开关器件的操作机构不应高于1.6m不低0.8m,滥测仪表不应高于2m。尤其是外部接线端子应位于地面安装成套基础面上方至少0.2m。
3.2.6装配按钮和指示灯时应按规定的顺序、颜色排列组合,如:启动按钮为绿色,停止按钮为红色;闭合指示灯为红色,断开指示灯为绿色;以板前为准。从左向右、由上向下、依次排列,特殊设计的基本要求除外。
3.3.1 装置内主断路器或分支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或接触器的外壳框架是金属材料时,有接地标志,其接地线,选择相应截面的黄绿双色多股绝缘铜芯线,进行安装。
3.2.7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在电器梁、支架、底板上,不得使连线呈现出悬浮现象。元器件的安装应
3.2.8 装配电瓷、胶木易碎电器元件时,应加装橡胶垫,紧固用力适当,以免损坏。
3.2.9 装置时应按电器元件的实际位置、数量、规格装配,不得漏装、错装。在电器梁、支架、底板上固定电器元件使用的螺栓应按表4选择
3.1.3装置的外操机构安装时,接地方式选用接地垫圈的方法以保证保护电路的连续性。
3.1.4 装置内所用黑色金属的紧固件(不锈钢紧固件除外),均要电镀件。电镀层应无脱落、变质、生锈等现状。不应使用煮黑件,紧固件不允许二次电镀或热处理,更不可使用未经任何电镀处理的紧固件。
3.1.5 装置内的接地装置要牢固,可靠。接地装置表面不得有沾漆,生锈等现象。必须要有明显牢固的接地标志。
j 红、黑并行: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 布线 装置内配线应按图施工,接线正确,配线整齐,清晰美观,绝缘良好,绝缘层无损伤,连接牢固,布线时要最好能够降低涡流损耗的影响,在同一装置辅助回路中如果有不同电压等级、交流、直流、计算机控制线路时,线束应分别绑扎、分开布线 组装前应按图纸及技术条件对所选元器件、装置外壳、零部件等项目核对其规格、数量及相关参数是不是与图纸相符,如不相符应由技术部门提出是否代用,并有相关的批准手续,否则不得进行装配。
2.5装配前应将装置内、外各部位,以及电器元件清洗整理干净。运动装置应灵活可靠。
3.1.1 低压装置内电器梁、支架、底板与壳体安装连接时,电器梁、支架、底板如采用电镀处理的,紧固点处只在壳体安装架侧一面加装接地垫圈(即爪型垫)。
3.1.2 装置内电器梁、支架、底板与壳体安装架连接时,如全部是油漆处理,紧固点处双面均加接地垫圈,以保证保护电路的连续性。
注:塑料卡 大号:60根 中号:30根 小号:15根导线 导线装置和设备的内部布线应一律采用黑色绝缘铜芯线半导体电路选用白色导线 保护导线的颜色一定要采用黄绿相间双色标志,并且贯穿全程的导线,黄绿双色除作保护导体的识别颜色外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用途。
注2): PEN导线 装置上带有门、盖板、底板遮板和类似部件,如果装有电压值超过42V压限值的电器元件时,应选择不低于2.5mm2的黄绿双色多股绝缘铜芯线裸铜线与壳体做不间断地连接,其活动范围大于 90°的开启位置,预留足够弯曲的裕度,也不宜过长。
3.3.4低压配电装置内所用的刀开关、断路器等电器元件的外操机构,接地点可采用接地垫圈,保证保护接地可靠,确保保护电路的连续性。
1.1工具:套管搬手、活动搬手、尖嘴钳、扁嘴钳、克丝钳、剥线钳、压线钳、各种改锥、木锤、电烙铁等。
2.1 装置内的元器件,凡是国家要求强制认证产品一定要有“中国强制认证”3C标志的合格品,选用时应符合本产品的技术条件,对于无需强制认证的产品,应提供产品的合格证及相关型式试验报告。
4.3.2 辅助电路的布线应按图施工,应避开具有不一样电位的带电部件。发热元件或尖角的边缘敷设,导线不应自由摇晃,应采用适当支撑或固定在骨架支架上,发热元件或发出振动的元件上方的导线应严控,不得使用吸盘固定线 辅助电路的导线布置不允许靠近元件飞弧的方向,防止损坏导线 绝缘导线穿越金属结构件时,应有绝缘导体不被破坏的保护的方法,例如加光滑衬套或橡胶护口。
4 装置中辅助线 选线 辅助回路的导线应按要求选用“中国强制性认证”3C产品并有3C标志的合格品。
a)交流电源辅助电路应选用黑色绝缘导线,特殊设计需以主管技术的书面技术方面的要求为准。
4.3.12 配线时,应根据装置内电器的相互位置切割导线 导线分支同线束引出时,必须依次将每根导线做成慢弯,绝不允许使用尖嘴钳、克丝钳等有锐边尖角的工具,应用手指进行。
4.3.14 多根导线应用捆线或用尼龙扎带捆紧成导线束,线束应与结构架固定,水平固定时应不大于300mm间隔,垂直固定时就不大于400mm间隔,线束与结构条架的固定处,线束外层应采取保护措施。
4.3.5 如果交流回路的导线要穿过钢制金属隔板,则该电路的所有相线(包括中性线)均应从同一孔中穿过(板后接线时除外)。结束穿过金属板时,采取加装护套措施。
4.3.7 装置内辅助电路导线的布置应使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发生内部短路现象。
b)电流回路选用BV2.5 mm2和BVR2.5 mm2塑料绝缘铜芯线塑料绝缘我铜芯线,特别的条件除外,但要有完整的手续。
4.1.3 连接电子回路的绝缘导线及当特殊元件受位置限制和元件的端子需要焊接时,可采用更小截面的导线 装置中采用过门排线时,固定点处的线束外层应缠绕尼龙螺旋管,并且每束线根导线,用专用线束卡箍固定线束,线束卡箍卡紧时不能损伤导线的绝缘层,过门支架间线束应有充分余量,门开启以大于90℃为准。以防导线损伤的现象出现。(用专用线束卡箍固定线束无法实施时由技术作出书面决定)
4.2.4 若需要标志多种颜色以区别多电路功能,按以下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选色,依导线颜色标志电路。
g 淡蓝色: 交流三相电路的零线 装配电器元件要重新调整尺寸时,应松开紧固螺栓,重新装配,不应敲击电器元件或金属结构梁、支架、底板移动尺寸,以免损坏电器元件及漆层,电镀层。
3.1.7 为保证元器件更换方便,配电箱及配电板上的元器件安装(包括导轨的安装)必须在安装底板上打孔并且套扣,以便于从正面直接可以更换元器件。
3.1.8.2切割后的导轨长度应为:在保证元器件安装到位时,每一端都能露出导轨5-8mm。
3.1.8.3 导轨长度在320mm以内时,安装螺钉是2条,超过320mm时安装螺钉是3条,并且导轨长度每增加100mm安装螺钉增加1条。
3.1.8.5紧固螺栓、螺母时,应用适当工具,不应打滑及损坏镀膜层,螺栓拧紧后露出螺纹2-5扣。
3.2.2 低压元器件装配顺序以板前为准,从左向右,由上向下,按技术方面的要求装配,特殊设计应以主管技术的书面技术方面的要求为准。低压成套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GB 7251.1-200的规定。
4.3.9 装置内同一走向的导线都要排成导线线束,应统一下料,一次排成(除跨接线),以保证走线 同一批产品的装置内导线束线的走向与排列应保持一致,如果门板上装有电器元件时,线束应帖近电器元件的上方。
4.3.11装置内连接互感器的导线线束应在靠近互感器的地方,线束引向互感器的上方,由互感器的上方分线接到互感器的端子上。
4.4.2 对导线接至螺栓接式端子时应按所需的实际长度,按表6所示的剥线长度用剥线钳剥去线端的绝缘层,单股导线不应有压扁的现象。
剥线 接至螺栓压接式端子需要煨圈压接时应剥掉绝缘层的导线端部用尖嘴钳螺栓紧固方向煨成内径比接线mm圆圈,圆圈的开始弯曲部分距绝缘层应有2mm间隙,导线线。多股导线先将导线线芯拧紧,并且导线的端头部位应在圆圈的闭合处缠绕,接着进行搪锡处理。